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!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政务公开 > 工作动态 > 卫生健康要闻

“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”系列新闻发布会之立冬节气文字实录

来源:平博体育网址中医药管理一处、宣传处、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发布时间 : 2025-11-04 15:51

  时 间:2025年11月4日

  地 点:平博体育网址2号楼7层会议室

  嘉 宾:钱新春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、二级巡视员

       李长顺 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

       林丽莉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副院长、教授

       赖靖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脑病康复五科科主任、主任医师

       连晓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骨伤康复一科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

  主持人:宁永鑫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

  主持人:

 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,大家上午好!

  欢迎来到由平博体育网址主办的“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”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。11月7日,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“立冬”。作为南方省份,福建的立冬没有北方“千里冰封”的严寒,却有着“湿冷初渗、阳气渐收”的独特气候特征——清晨常有雾气氤氲,午后暖阳暖意渐弱,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,这种“凉而不冽、湿中带寒”的天气,容易让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变缓,尤其对气虚、阳虚等中医体质人群更易产生影响,也为颈肩腰腿痛、关节不适等问题埋下隐患。

  “秋收冬藏”是古人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,放在福建的立冬时节,这份“藏”更侧重“藏住阳气”。从中医养生康复理念来看,此时无需过度滋补,而是以“温通经络、固本护正”为核心。

  今天,我们特别邀请到多位专家,围绕“立冬时节健康养生”主题,结合福建地域特点、中医体质理论与康复理念,为大家带来专业指导。首先,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,他们是:

 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、二级巡视员钱新春先生;

  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长顺先生;

 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副院长、教授林丽莉女士;

 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脑病康复五科科主任、主任医师赖靖慧女士;

 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骨伤康复一科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连晓文先生。

  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宁永鑫。

  接下来,发布会将按照两项议程推进:

  第一项议程,有请钱新春先生,从全省中医药健康科普推广角度,结合福建立冬节气特点与中医体质养生逻辑,为我们介绍立冬时节健康养生的核心要点;

  第二项议程,进入记者提问环节,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主题踊跃提问,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媒体单位。

  现在,有请钱新春先生进行介绍。

2025-11-04 09:01:33

 

  钱新春:

  各位媒体朋友、各位嘉宾,上午好!

  当李白写下“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”的闲适,方回吟咏“立冬犹十日,衣亦未装绵”的从容, 11月7日我们即将迎来立冬节气。此刻,黄河两岸正上演着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食俗盛宴,而八闽和潮汕地区却传唱着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养生歌谣。这场跨越五千年文明长河与三千里地理疆域的时空交响,正是《黄帝内经》“冬三月,此为闭藏”思想的当代回响。

  一、天地人共融的节气交响

  农耕文明启示录:在“立冬小雪到,鱼塘清塘忙”的江南水乡,农人撒石灰清塘的举措,与中医“冬藏精”的智慧产生奇妙共振;而闽南地区“立冬姜母鸭进补”的习俗,则演绎着“滋阴降火”“气血双补”的南方养生哲学。正如白居易“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”的诗意,自然规律与养生法则在此达成完美统一。

  食养文化辨证法:北方“立冬饺子夏至面”的习俗,暗合“温补脾胃”的养生之道;南方“立冬食柿护肠胃”的民间谚语,则诠释着“润肺生津”的食疗精髓。这些习俗恰如陆游“冬夜读书示子聿”中“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”的生动注脚,将物候与养生完美融合。

  二、闽俗里的中医智慧

  药食同源传承录:福州和潮汕地区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古老习俗,印证《本草纲目》“蔗能润燥”的记载;泉州“立冬进补”的传承,诠释着“冬令进补,来年打虎”的食疗精髓。这般智慧,恰如《黄帝内经》“冬三月,此乃蛰伏”的养生真谛,演绎了王维笔下“寒山转苍翠,秋水日潺湲”的自然天成。

  漳州“立冬药浴”以当归艾叶温经,践行“寒从脚起,病从口入”的预防理念;而闽南地区亦有“立冬食补”传统,以姜母鸭、羊肉汤温养脾胃,这般智慧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“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”,在节气更迭中,我们以食为药、以养为防,让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,共筑健康屏障。

  三、古今智慧的传承创新

  汉代《金匮要略》载“当归生姜羊肉汤”,为驱寒圣品,在北方以温补唤醒冬日的活力;闽南四物鸭汤则源于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补血养颜。一北一南,一古一今,药膳文化如长江与闽江,奔流不息。

  动静结合养生法:晨练华佗五禽戏“虎戏”,配合“立冬拍打功”,实践“经络通畅,百病不生”的养生理念。这种智慧恰如王维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从容境界,体现中医动静相宜的精髓。

  四、节气健康防护指南

  北方艾灸关元穴抵御“寒邪入侵”,福建“橄榄炖猪肺”滋养“秋燥伤阴”,沿海备防风油以抗“冷风侵袭”,山区戴护膝以防“寒霜冻骨”。这些防护措施,如同李贺“黑云压城城欲摧”的警示,构筑起立体的健康屏障。

  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古老谚语仍在传唱,让我们以节气为引,以文化为魂,共绘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壮美画卷!如冬阳暖照,中药方剂滋润心田;似古韵悠扬,传统智慧点亮未来。在时光长河中,我们携手编织健康与希望的丝缕。谢谢大家!

2025-11-04 09:08:17

 

  主持人:

  感谢钱新春先生的详细分享,让我们对福建立冬时节的养生理念、体质适配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
  接下来,进入提问环节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示意,我们将依次邀请大家提问。

2025-11-04 09:08:46

  福建卫生报:

  冬季运动需遵循中医“冬藏”、避免阳气耗散的原则,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人群,结合各自的中医体质差异,该如何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方式呢?

2025-11-04 09:09:35

  林丽莉:

  谢谢您的提问。

  在冬季养生中,顺应自然“冬藏”的规律对维持健康非常重要。不同年龄段的朋友,可以根据自身特点,采取相应的养护方法。

  一、儿童养护要点

  儿童体质特点为稚阴稚阳,脏腑功能还在发育阶段,阳气更需要细心呵护。饮食上宜选择温软易消化的食物,如小米粥、蒸山药等,避免过于滋腻或生冷的饮食。起居方面,保证充足睡眠很重要,衣着适度,以手脚温热为宜,避免过度包裹导致汗出伤阳。日常可以尝试简单的小儿推拿,如按揉足三里穴,有助于健脾和胃。

  二、中青年调理重点

  中青年朋友阳气盛,但其生活节奏快、压力大,更需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。①尽量避免熬夜;②不吃生冷饮食和冰饮的摄入;③运动方面,可选择快走、瑜伽等和缓项目,避免大汗淋漓;④饮食可适量食用八珍羊肉汤等以温补身体;⑤自觉疲劳时,可以采用温水泡脚,促进血液循环,恢复精力。

  三、老年人养生关键

  老年人阳气渐衰,养护需特别注重温阳补肾。要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保护好腰腹部和下肢部。运动推荐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,动作舒缓,有助于气血流通。饮食应以温热、熟软为主,如南瓜粥、四物汤炖鸡肉等。日常可按摩太溪、足三里等穴位,以鼓舞阳气。谢谢!

2025-11-04 09:11:13

 

  东南网:

  立冬后寒邪易侵袭经络,颈肩腰腿痛旧疾复发或加重的情况很常见。中医在应对这类问题时,能给这部分人群什么具体的指导?

2025-11-04 09:11:58

  连晓文:

  谢谢您的提问。

  旧伤遇寒易发,其根本在于"寒凝血瘀,筋脉拘急"。依据"标本兼治,防治结合"原则,整合三项特色技术,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“组合拳”:

  一、通络解结: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

  此为治标核心。针对筋出槽、骨错缝,运用南少林理筋整理手法,以柔克刚,松解颈肩腰腿部筋结,调整微小错位。该手法不仅理顺“形”态,更通过特定发力导引“气”血,迅速缓解因寒邪引起的肌肉痉挛与关节僵痛,恢复筋柔骨正。

  二、温经散寒:舒筋止痛烫熨疗法

  此为温通关键。将特制中药加热后烫熨患处,药力与热力协同透入筋节,直达病所。此法能显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散寒除湿,缓解筋脉拘挛,对于遇冷加重的旧伤疼痛效果显著,与手法治疗相辅相成。

  三、固本防复发:太极云手调眩晕、稳核心

  此为治本之策。针对颈源性眩晕及腰部不稳,指导患者每日练习太极拳“云手”。此动作以腰为轴,带动全身协调运动,不仅能改善颈部供血、缓解眩晕,更能强化核心肌群,稳定脊柱,从根源上增强脊柱关节抗邪能力。

  此三者环环相扣,共奏舒筋、散寒、强骨之效,帮助患者平稳过冬。

  谢谢!

2025-11-04 09:14:16

 

  中新网:

  请问今年立冬时节福建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?对健康养生有什么建议?

2025-11-04 09:14:56

  李长顺:

  谢谢您的提问。

  立冬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。立冬时节(通常指11月7日至21日左右)气候呈现出早晚天气较冷、中午较暖,昼夜温差大的特点。从气候常年值来看,立冬期间全省平均气温约为17.5℃,平均日最高气温约为22.7℃,平均累计降水量约为34.2毫米,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6.0%。

  预计今年立冬期间全省气温偏高,降水偏少。大部分城区平均气温14.0~22.0℃,鹫峰山脉城区12.5~14.5℃;降温过程出现在18~20日。总降水量15~45毫米;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:10日、13日和18~20日。立冬期间天气干燥、昼夜温差大,需关注季节交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。

  结合立冬时节的天气气候特点,给大家的健康生活提两个建议。

  一是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保护重点部位。立冬后冷空气频繁,早晚温差大,寒邪易侵袭人体,特别是头部、颈部、足部和腰腹部等易受寒的部位。外出时可根据具体天气情况选择性佩戴帽子、围巾,穿保暖性好的鞋袜,避免风寒入侵引发感冒、咳嗽或关节疼痛。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更应注意及时增添衣物,保持身体温暖,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在低温下的突发风险。

  二是顺应节气进补,调养肾脏与阳气。立冬是“藏”的开始,中医讲“冬令进补,来年打虎”,此时人体阳气内敛,新陈代谢减缓,适宜通过饮食温补以增强抵抗力。可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益气、温而不燥的食物,如山药、黑豆、核桃、枸杞、羊肉、鸡肉、桂圆等。同时应避免过度辛辣或油腻,防止滋腻碍胃。饮食宜温热熟食,少食生冷,以保护脾胃功能,达到“藏精蓄锐”、抵御寒冬的目的。

  谢谢!

2025-11-04 09:17:33

 

  健康报:

  立冬后气温下降、寒邪渐盛,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和病情预防面临更多挑战。请问从中医角度,针对这类患者在立冬节气有哪些具体的康复建议,能帮助他们预防病情反复、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呢?

2025-11-04 09:18:05

  林丽莉:

  谢谢您的提问。

  建议结合中医特色疗法,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复发。

  一、针刺:针灸能够通经络,通过对穴位持续良性刺激,从而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,多选择阳明经、督脉经穴。

  二、推拿:我院在此方面已有二十余年的深厚经验积累,在“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”理念指导下,形成有效的中风后遗症特色康复推拿手法,配合滚按揉、手指点穴等松解肌肉僵硬状态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刺激颈肩腰等患肢恢复。

  三、艾灸:艾灸具有温通经络、扶助阳气、固摄防脱的独特功效。常选取足三里、关元、神阙等保健要穴施灸,以提升人体抗病能力。

  四、中药膏方调养:冬季适宜服用“膏方”进行调理。膏方是集滋补调养与防病治病于一体的中药制剂,能够结合患者气虚、血瘀、阴虚等不同体质特点,实施“一人一方”的个体化配伍,从而整体调节机体状态,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。

  五、注重防寒保暖:低温易引起血管收缩与血压波动,是引发中风的重要诱因。患者应着重做好头部、颈部、背部以及四肢末端的保暖措施。常言道“寒从脚下生”,建议每日睡前用温水泡脚,并可适量加入艾叶、红花等材料,以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。

  谢谢!

2025-11-04 09:20:17

 

  中国中医药报:

  立冬时节对中老年人关节影响较大,在选择养生功法时需要特别注意“避寒护关节”。有哪些适配中老年人群体的养生功法,能帮助他们预防或缓解关节不适呢?

2025-11-04 09:20:53

  连晓文:

  谢谢您的提问。

  立冬后气血遇寒则凝,筋骨易僵,养生重在“温通”。为大家推荐一个融合经典功法的养护方案,核心在于“一通、二动、三调”。

  一、通阳气:巧用太阳,灸按关键

  利用上午阳光充沛时锻炼,以自然之温补人体之阳。外出时戴围巾保护颈部“大椎穴”,此为“诸阳之会”。正午时分可用艾条温和灸膝关节附近的“足三里”与腰部的“命门穴”各10分钟,能有效驱散寒邪,温通经络。

  二、动关节:精选招式,柔筋健骨

  推荐从八段锦与太极拳中选取核心动作每日练习:

  拉伸通脊:练习“两手托天理三焦”,通过缓慢的上下对拉,充分伸展脊柱,缓解肩颈与腰部肌肉紧张。

  旋活四关:练习“云手”,以腰为轴,带动肩、髋、膝等大关节做圆弧运动,能有效增强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,促进气血循环。

  三、调形神:心静神定,手足相随

  此为关键。练习时需进入“心静神定”的禅定状态,以此调神;用意识引导动作,做到圆活连贯,此为以意领气、以神驭形。此“形、气、神”同调之法,正是我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”的理论精髓,能从根本上达到“骨正筋柔,气血自流”的养护效果。

  建议每日坚持,以周身微热、感觉舒畅为度,可安全有效地助您安稳过冬。谢谢!

2025-11-04 09:23:15

 

  福建日报:

  立冬后天气转冷、昼夜变化也更明显,很多人反映睡眠质量受影响。立冬时节主要有哪些因素会干扰睡眠?能否给大家推荐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助眠小方法呢?

2025-11-04 09:23:56

  赖靖慧:

  谢谢您的提问。

  立冬后,昼短夜长,阳气内藏,若阳气不足或气血不畅,最易“早困晚醒”。冬季睡眠障碍多由“寒、燥、郁、痰”四因作祟,此外,立冬后肾气主令,若肾阴亏、心火亢,常见“上热下寒”,即心烦失眠却又足膝冰冷。

  助眠的核心是“顺时养藏”,推荐4个简单易操作的中医助眠小方法,日常在家就能做:

  一、温水泡脚:睡前1小时,用40℃左右温水泡脚15-20分钟(水位没过脚踝,最好到小腿),可加少量艾叶或生姜煮水后倒入,泡脚完后立刻擦干。

  二、睡前按揉“神门穴”“安眠穴”等穴位,能清心安神,健脾益肾,调畅气血。

  三、喝“温性安神茶”:睡前1.5小时,喝一小杯温性的助眠茶,不喝凉饮。如桂圆+百合干或者酸枣仁+茯苓煮水代茶饮。

  四、“卧向+保暖”细节:避免头对着窗户,防止寒气直吹头部,导致晨起头痛、睡眠变浅。重点护好“腰腹、脚部”,可穿宽松的纯棉袜子睡觉,盖被时确保腰腹不外露,防止阴寒侵入体内,影响气血运行而干扰睡眠。

  谢谢!

2025-11-04 09:25:11

 

  主持人:

  各位媒体朋友,由于时间关系,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。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结合中医理论与福建地域特点,带来专业且实用的解答,也感谢每一位媒体朋友的积极参与。希望今天的发布会内容,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顺应立冬节气,通过科学的中医养生康复方式,守护自身健康。

  “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”系列新闻发布会(立冬专场)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

2025-11-04 09:25:42

附件下载: